无数中国航天奇迹背后,有他!
开栏的话:在百年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建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浙江大学开辟“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浙大人”专栏,充分发挥学校红色资源优势,教育引导师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优良传统,坚定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信心,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建党百年献礼。今天,我们来听赵九章的故事。
从一穷二白到国富民强,从零基础到拥有自己的全天候导航系统,中国人自立自强造就了无数航天奇迹。在中国的航天卫星事业上,我们不能忘记一位浙大校友——现代气象科学奠基人赵九章,更被誉为“中国人造卫星之父”。
赵九章
为新中国带来气象学
1907年,赵九章出生于河南开封一个清贫的中医世家。1918年,11岁的赵九章进入北仓小学读书,第二年五四运动爆发,小小年纪的他突然明白:科学不克,何以救国?从那时起,他决定不做悬壶济世的医生,不做笔墨为剑的学者,立志科学救国!
1921年秋,由于家道中落,勤奋好学的赵九章被迫辍学,父母把他送到一家小店当店员。赵九章没有放弃学业,反而更加发奋。干完一天的活,他悄悄点上煤油灯,一直读书到深夜。
半夜读书的事被老板娘发现后,他被罚一个月不准吃晚饭。不吃饭可以,但不能不读书。赵九章把书上的公式剪下放在衣袋里,一有时间就看上两眼。就这样,赵九章用了半年多就自学完了中学物理教材。
1922年9月,15岁的赵九章以第一名成绩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班。1925年考入浙江工业专科学校(浙江大学前身)电机系,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当时,主持清华物理系工作的叶企孙教授意识到地球物理学对今后建设国家的重要性,推荐赵九章出国深造并攻读地球物理学。
青年赵九章
1933年,赵九章被选赴德国柏林大学攻读气象学专业,师从气象学家菲克尔。五年后,获得博士学位的他立即回到了风雨飘摇的祖国。
在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声中,赵九章来到西南联大任教。虽已是知名教授,但生活十分清贫,他常常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夫人吴岫霞也穿着一条打着几十个补丁的裤子。女儿赵理曾出生时的第一件衣服,竟是妻子用袜子改的。有次搬家,赵九章家的全部家当,用一辆小推车就全部装完了,物理学家吴有训说:“看到九章搬家时的东西,我就难过得要掉眼泪。”
1943年全家人在昆明合影
1944年,赵九章当上中央研究院气象所所长,这一年他还不满40。第二年,他就提出“行星波不稳定概念”。在他领导下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1948年,国民党命令中央研究院各所迁往台湾。早就不满国民党腐败的赵九章公开表示反对,他不顾个人安危,一纸电文发给当时的中央研究院院长:“八年抗战,颠沛流离,实不堪再动。”
城外夜夜枪声,他始终岿然不动。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他心情激动地迎接解放军的到来。拒绝去台湾的赵九章,为新中国带来的,何止一个气象学……
“中国人造卫星之父”
新中国一成立,赵九章马上给在国外的学生写信:“楚材晋用,终非了局”,请他们尽快回来为祖国建设出力。应他号召,叶笃正、顾震潮等后来大名鼎鼎的科学家们,纷纷回国奔赴到新中国建设中。
新中国百废待兴,科学领域更是如此。赵九章马不停蹄,把自己的全部心血投入到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建设中。他一面与涂长望携手合作,组建联合天气预报中心、气候资料中心,就是后来我国气象预报中心和气候资料中心的前身,一面毅然扛起筹备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的重担。1955年,中科院大气物理所成立,他即出任所长。
他领导下的物理所,人才济济、新秀辈出。中科院院士巢纪平,当时还很年轻,赵九章力排众议,破格提拔他为副研究员;中科院院士周秀骥,毕业后到物理所实习,赵九章认为他是可造之才,破例送他到苏联学习;曾庆存早年还在苏联留学,赵九章就极力相邀:“你一定要来物理所”;上世纪50年代初,西方国家开始利用计算机做天气预报,赵九章敏锐意识到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便全力支持刚从国外回来的顾震潮进行这方面研究。这些人,之后都成为了新中国科学的创业者和奠基人。
赵九章 (后排右四) 、王淦昌 (后排右三) 与科大学生在一起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震动全世界。第二年,毛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这一句话,让赵九章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
很快,中科院成立了“581组”,上级问他:“交给你一项新任务,要隐姓埋名,要中断所有科研,不能再发表任何文章,你能不能做到?”赵九章不假思索,只说了一句:“只要是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就这样,他担任副组长,负责卫星研制的各项准备工作。可造卫星的困难,一点儿不亚于造原子弹。没有技术没有资料,上哪儿凭空变一颗卫星?而当时,法国也准备发射第一颗卫星,日本的人造卫星也在计划当中。
初期卫星总体组成员
“东方红1号”
主席说:“鸡蛋大小的卫星我们不抛!”中国的人造卫星,不光要赶在他们前面,还一定要比他们的大,一定要比他们的有分量!
赵九章应邀参加毛泽东主席召集的第十六次最高国务会议
当时,中国对于卫星研究既没有技术更没有相关资料,赵九章就带着团队赶赴苏联,希望从老大哥那儿取经,却只看到了一眼卫星外壳构造。他下狠心说:“靠天靠地靠不住,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必须有自己的卫星!”
赵九章带领团队回国后,开始了在一张空白的纸上研制人造卫星艰难征程。他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自力更生,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重要建议。先从探空火箭搞起,再搞小卫星,第三步再搞大卫星。
之后的几年时间里,赵九章与同事们一点点摸索、一点点研发。小到仪器舱各种仪器、大到无线电遥测系统、雷达跟踪定位系统……累了,他就趴在资料上睡会儿,饿了,他啃馍就白开水。
举步维艰的卫星征途终于被他们撕开了一道口子。上世纪60年代初,他们研制出了人造卫星使用的多普勒测速定位系统和信标机。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一超级好消息让赵九章心中燃起熊熊火焰,卫星研发一定要加快。在赵九章提议下,1965年,我国人造卫星工程正式立项,他成为总负责人。
赵九章1964年12月27日给周恩来总理的关于中国研制人造卫星建议的信
经过集思广益,用4个方案、15万字的专题材料,勾画出这颗承载中国人梦想的人造卫星的雏形——1米直径近球形72面体,取名为“东方红1号”。
东方红一号卫星,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供图
攻坚克难五年后,1970年,继原子弹和氢弹爆炸之后,中国又一次让全世界侧目。这一年4月24日,承载了全中国航天梦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冲上天。这一年,赵九章虽已离开人世,未能亲眼见证,但那呼啸着划破清冷夜空的“长征一号”火箭,已带着他毕生夙愿,一飞冲天,永载史册。
赵九章
文字作者:周伊晨
内容来源:《赵九章:最是那一抹东方红》,刊于《中国科学报》 2019年9月12日第四版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陈丽婷
责任编辑:李灵
为激发师生对未来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探索未来科学的热情,浙江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求是学院联合专业院系推出“未来科学说”系列访谈活动。以贴近生活实际的话题为引,邀请相关前沿研究领域的老师和同学开展头脑风暴式交流。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创新思维;畅想科技前沿,启迪未来梦想,以未来者身份说未来科学和科学的未来。
第一期“未来科学说”
将带你走进“塑”造未来
6月11日(周五)18:30
紫金港校区白沙综合楼二楼报告厅
期待你与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一起
面对面畅聊生活、科技与未来
推荐阅读
1.“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浙大率先发给这个团队!2.加油!加油!加油!3.明日高考,浙大为你助力!5.从浙大国际校区到祖国西部去!“元气”男孩这样诠释家国情怀6.教室里没人?原来,课堂挪进了果园!
点个赞和在看,一起致敬前辈!